当南半球正逐渐走进冬半年之时,南美国家阿根廷也似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严冬”:据阿根廷工业联盟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阿根廷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1%,这一数字让一向致力于重振该国工业的阿根廷政府始料未及。
冬天的料峭寒意在阿根廷的经济支柱汽车生产领域显得尤为突出:今年3月,阿根廷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降幅高达25.1%,4月新车销售量则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5%,大批汽车生产厂家不得不面临减产甚至停工。5月9日,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海斯坦普公司门前,聚集了大批游行示威的工人,他们因工厂减产而被裁员。塞尔吉奥是一名被辞退的质检员:“由于汽车领域的不景气,我们一共70多个工人遭到了裁员。事实上,从近两个月前开始,我们中的不少同事就因生产线的减少而不得不在家待业。直到这个周一,工厂给我们发了电报,正式辞退了我们。”
位于阿根廷中部的科尔多瓦是该国最主要的工业重镇之一。据科尔多瓦冶金工业协会主席埃米里奥·埃切格里介绍,目前减产停工已经几乎波及了这里的每一家汽车企业。汽车企业的停工或减产也导致他们上游的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产量,甚至停工和裁员。
为何阿根廷工业会出现明显的萎缩?科尔多瓦省工业部长马丁·亚尔约拉认为,今年年初以来,阿根廷政府实施紧缩性经济政策,导致国内市场消费有所放缓,同时银行利率上调,不仅使民众贷款更加困难,也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我们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民众的购买力下滑,另一方面,银行的利率,尤其是长期贷款的利率,上涨幅度很大。一些信贷机构甚至不乐意再发放贷款。这导致国内市场内需的萎缩,为工业和商业带来了不少困难。”
另一方面,阿根廷近年来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大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了阿根廷诸多企业不得不下调自身的预期产量。科尔多瓦冶金工业协会主席埃米里奥·埃切格里评论说:“阿根廷的平均年通胀率已经达到了25%-30%,这意味着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政府选择人为地抬高比索对美元的比价,试图以此遏制通胀,这也提高了阿根廷本国工业产品出口的成本,使得阿根廷工业产品的价格在世界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荷兰病’。”
事实上,重振阿根廷在上世纪末自由经济模式下衰落的工业一直是阿根廷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阿根廷政府规定凡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都不许从外国进口,以此来保护并推动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然而,事与愿违,“进口替代”政策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相当一部分阿根廷本国企业,但也造成了许多生产者原材料供应困难,企业的持续发展反而受到局限。易经咨询公司经济学家阿德利安·基特内尔说:“工业生产下滑也和一些部门缺乏生产原料有关。由于阿根廷并不具备生产所有零配件的能力,而进口限制又使得企业获得这些原料或配件的程序更为繁琐,许多企业无法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其实,比起进口限制等限制性的政策,阿根廷应当做的是推行更多鼓励性、刺激性的政策。”
除了眼下的产量下滑,阿根廷的“进口替代”政策对本国工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还更为深远。“当然,进口替代帮助了我们的许多企业,而我们也需要保护阿根廷国内的工业和市场。但保护主义其实并不是达成这个目的最理想的一种方法。由于缺乏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且不具备可持续性,许多企业固然暂时摆脱了困境,但从长远来看,却并没有真正变得有竞争力。竞争的缺乏反而使它们变成了极为脆弱的企业。”
衰退的气息似乎已经为许多敏感的阿根廷人所感知。在这个灰蒙蒙的冬天里,科尔多瓦机场的司机们不断感叹来到这个城市的客商越来越少,而城内负责楼盘销售的地产中介们也抱怨生意越来越冷清。“工业严冬”的寒意似乎正慢慢蔓延到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而阿根廷是否能够顺利度过眼前的挑战,仍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