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萎靡、裁员和用工缺口的叠加效应下,机器人正成为越来越多家电企业生产制造的“标配”,尤其是对大型企业而言,用机械手或者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已成为企业生产线上的常态。
走进广东美的热水器事业部芜湖基地工厂看到,到处是自动化的生产装备,所有车间生产线上的物流已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力搬运产品,甚至一个打螺钉的工序也是机器人来代替人力。一台无人操控的AGV配送车装载着产品配料按照指定的电轨来回奔跑于各个产线,将配料运送给生产线上的工人。
美的热水器事业部制造总监勾健表示,2013年美的集团通过对热水器工厂机器人的投入,将生产制造的效率提升了40%。2015年,还要继续投入40台机器人,淘汰120名员工。
而在美的芜湖基地空调工厂,也同步进行着自动化生产制造的转型。在美的空调工厂,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厂长俞卫华介绍,根据集团的转型思路,2014年工厂要实现三个转型,一是工人转型,二是通过精品策略实现产品力提升,三是制造向自动化转型。
俞卫华算了一笔账——相对而言,现在用工成本在企业各种成本中比例最高,投入大量的工人成本回收需要5-6年时间,而投入机器人的成本回收只要2-3年时间,并且机器人的使用可以保证精益化制造和确保产品品质。
据美的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生产线机器人应用方面,目前美的家用空调注塑生产线共计投入近200台、总装成品下线100余台,其他电子、部装装配机器人近200台。
美的集团的选择,是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个缩影。
近一两年,珠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如何利用机器人为制造业解困并向“智造”升级?珠三角地区的经验对中国这个“制造大国”有着特别的样本意义。
东莞,美丽的松山湖畔,一个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在加速酝酿中。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人物、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说,“国内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有超过1000家机器人集成商,由于东莞及珠三角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庞大,基地首先针对3C产业进行机器人开发。”
在珠三角走访了多个制造业城市,每当问起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有何考虑,答案相当一致,“应对要素成本攀升”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初衷”,而“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则是大家共同的“远虑”。
顺德被广东省政府寄予了“示范带头”的期望。5月底,广东省经信委在顺德召开了“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5200亩的“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在顺德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建设。
顺德当地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成本问题。“2005年开始,工人工资直线上涨,企业逐渐不堪重负。今年,顺德的用工缺口达8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管理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是土地紧缺和环保压力。顺德土地开发强度近50%,不仅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工业用地价格之高也令企业无法承受。更大的困境来自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压力。“最可怕的是没有订单。”珠三角制造业当前承受着来自低端、高端竞争的双重压力——东南亚的低成本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趋势。制造业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
发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被顺德看做是走出以上所有困境的“钥匙”。
“机器人的好处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一方面,制造业的竞争力无非在于价格和品质,大规模的自动化制造,能为企业在价格与品质之间建立起比较优势,不仅大幅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还能保证交货期。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使用将原有生产线进行了组合、压缩,大大提高了车间利用率,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此外,机器人工作在点胶、焊接、搬运等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的岗位,不仅解决了用工难的突出问题,还解决了环保难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
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锦添感叹,“一开始行业并不认可,直到去年下半年,情况有了大转变。”
据霍锦添回忆,当时美的、格力等大企业接了大单,却招不来工人,情急之下找到利迅达,一个星期便拍板签了合同。随着机器人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捧,2014年以来,利迅达的订单滚滚不断。“舒服日子总算熬到了。”霍锦添说。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还存在难题?如果说过去的障碍主要在于行业认知和接受度,那么现在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资金。巨大的投入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生畏。
“我们要认识到,凡是重复机械的动作都应该且都可以进行自动化改造。”在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卫生间门后,可读到这么一句标语。这个美的集团旗下的公司,空调压缩机产量占到全球份额的33%。“高峰期我们曾有1.2万员工,经过自动化改造,现在仅有6100人。”该公司顺德工厂总经理黄年周介绍说。
事实上,机器人在珠三角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始于去年下半年,不到一年时间,机器人已渗透家电、汽配、电子信息、食品等诸多行业,并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
在“家电之都”顺德,机器人的渗透使得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中的“无人车间”、“智慧工厂”日渐增多,生产效率和品质显著提升。顺德区的数据显示,近3年该区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70多个,投资超过50亿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产品优良率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