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模具强国的核心是品牌创新竞争力
2011-04-13
    众所周知,我国已发展成为模具制造大国,模具行业有了较大的改善与进步,进入生产总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然而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模具强国,模具大国与模具强国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这些差距实现向模具强国的转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在回答机经网记者提问时表示,模具大国与模具强国最根本的差别不在总量规模上,在于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及模具品牌的集成创新。尽管我国模具规模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比较低,相反很多中高档模具还依赖进口。当下中国模具要实现从“模具大国”向“模具强国”的战略转变,模具行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注意结构调整,模具企业必须着眼提高产品档次和降低制造成本,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走“精、专、强”路线,在“蓝海”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影响一个国家品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国家“产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产业化的程度,所以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强势民族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品牌强国。未来拼的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国外都一样,中国模具行业要可持续发展下去,需要我们企业和政府在技术研发创新上下狠工夫。

  罗百辉介绍说,在中国,此前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把提升模具及其制造装备的技术水平作为其重点内容,在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基础装备功能部件(关键部件)项目中有关的模具项目专项,也体现了模具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要启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出口主导推动的增长方式。我国模具产品的生产,从“模具大国”到“模具强国”,品牌和创新是关键。中央一系列提振内需的刺激计划也给模具市场带来机遇。如何在汽车、航空、医疗器材、新能源方面有所建树,抓住4万亿元总投资建设项目的商机,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都变成模具行业实实在在的订单,还需要细分市场,锁定目标客户,多元化经营,以模具制造为核心,适应汽车、家电、船舶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门槛这种需求,实行产品升级,延伸产品链,积极为模具下游产业提供装备、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差异化。为此,我国模具企业要在终端市场上胜出必须进行研发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和强势品牌。

  另外,在品牌营销方面,国内企业应该不断求新、求效,除了广告投放、渠道网络、终端销售仍然是关键外,互联网营销成为一大重点,一些企业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上市的步伐,在资本层面获得进步;同时一些企业会不断强化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比如在区域市场的划分、中高端的划分等。

  据罗百辉透露,目前我国拥有的3万家模具生产厂点中,一半以上是自产自用的,同时绝大部分都是小型企业。面对这种模具产点分布“过散”现状,中国模具行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罗百辉举例说,目前我国模具行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年产值超亿元的模具企业,如:深圳群达国际模具集团、东江模具集团、易模塑科技集团、迅兴模具集团、银宝山新实业,东莞骏艺模具集团、伟盈集团、富裕制模、茂森集团,佛山圣都模具、奔达模具、百年模具、新的模具科技集团,河源龙记集团,广东巨轮模具,上海屹丰模具集团、春旭集团,浙江黄岩陶氏模具集团、黄燕模具集团、宏振机械模具集团、台州模具集团、忠大模具集团、胡氏模具集团,江苏昊达模具集团、江阴模具集团(1200万美元收购美国思威尔公司)、昆山鸿运精密模具集团,湖南省模具公司、湖大三佳模具工业公司、湖南晓光模具公司、湖南亚太实业公司、湖南晟通集团、迅达集团,四川成飞集成科技、普什模具集团、广安光前集团,陕西省模具集团、湖北先锋模具集团、云南昭通张氏模具集团、福建五友模具科技集团、河北兴林汽车车身模具集团、山东东奥模具集团、天津通广集团等。根据当前国际模具行业的发展情况看,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模具企业年产值已经高达40多亿美元,成为跨国集团。

  模具企业不仅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在模具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因此,模具企业需要转变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的合作模式。企业之间互利合作的模式包括:

  A、供应链式,特指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企业的增值链中,供应过程所占成本较高,因此供应链的动态互联至关重要;

  B、战略网络型,指企业通过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此时的竞争亦变为战略网络间的竞争;

  C、协作联营型,表现为企业通过有选择的与竞争对手,以及与供应商或其他经营团体形成联营组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D、虚拟组织型,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企业网络组织,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价值。

  除了深圳东莞地区的南方冲压模具联盟,西部首个汽车车身生产技术联盟——成都汽车车身工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成立。联盟以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为技术依托,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集群式汽车车身及关键部件工艺装备产品链,建成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汽车车身工艺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集聚基地。联盟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以往分布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松散企业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13家成员单位涵盖了生产、研发、销售等各环节,有利于形成一定规模效应。据介绍,联盟企业每年将开发3种以上新型轿车整车车身覆盖件模具,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并将带动培育10家到15家汽车模具铸件、钢件等配套生产企业,40家到50家其他汽车车身工艺装备企业,形成20亿元的汽车车身工艺装备产业规模。

  罗百辉坚称,当前这些一流国际大型模具企业和模具联盟已经组成我国模具行业自己的航母企业编队。为了切实增强我国模具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我们现在不能仅仅强调模具生产企业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而必须将发展模具产业的“规模效应”提到产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针对行业发展的重点,有所选择地重点培养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劳动生产率为导向,加快改制、重组步伐,提升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也使企业能够具有产品研发、质量检测、技术改造、扩大出口、提高经济效益的实力,带动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要在前几年发展集群式生产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模具城、模具产业园区等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能力的模具生产基地,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地区性较为配套的模具生产产业链;另一方面要以汽车覆盖件模具、精密冲压模具、大型及精密塑料模具、主要模具标准件和高技术含量模具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引导,形成有较大实力和较高水平的地区性模具制造网络。

  现在,一些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模具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和网络生产,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要按照“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行业内逐步推广,做好相关的产需衔接,推进模具行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和模具标准件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促进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行业的不断发展。重点骨干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投入,不仅要按照用户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还应积极主动地与用户合作,根据模具技术的发展,提出改进模具设计的建议,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开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我们模具行业应当怎样创新?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罗百辉表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中国模具市场的竞争将很快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如何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缺乏明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缺少现代管理意识,缺乏技术创新的自主精神。因此有必要在经营理念上来一个大转变,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而企业文化的创新主要包括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从传统的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的转变,是新形势下企业经营集约化在管理上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质就是资产的经营。企业管理不再只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也不再只是专注于生产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一个包括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技术研发和资产经营等一体化的过程,企业要从事一系列复杂的、规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事情。企业管理必须审时度势,通过有效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来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这意味着,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应对激烈竞争,加快管理创新,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资本经营管理层次上来,实现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的转变。

  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等。

  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模具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且在技术力量、工艺装备及管理水平方面得到了较快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工业生产面临产品品种多、更新快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市场、客户、主机厂对模具制造提出了“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低”等要求,模具技术的发展也大多体现在应对以上要求而提升的轨道上。尤其是在许多民营模具企业引进不少国外先进设备,设备数控率和CAD/CAM应用覆盖面大幅提升,标准化水平和标准件使用覆盖率较高,模具制造周期短,能适应市场快速响应。

  但我国模具企业结构配置方面仍存在不合理,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多数企业在10%以下,职工在技术与生产岗位上互换性差,还存在只注重模具开发不太重视产品开发的现象,造成综合开发能力较低,在市场上常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我国模具自产自配比例高达60%~70%,模具商品化率低,即使是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而在国外,70%以上是商品模具,大多企业是“小而专”“小而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俱佳。进入“十二五”之后,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应用将成为模具制造企业谋求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主机厂对模具制造技术革新和机床设备工装改造提出了全新要求,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应用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这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基础。如大家所关注的,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构筑绿色壁垒,无疑也增加了国际市场准入的难度—污染环境高耗能产品或被拒之门外,或被课以重税制裁。

  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来看,行业本身的能源消耗水平并不高,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鉴于此,装备制造业在营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地位与角色也被寄予厚望,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供环境保护末端治理及回收再利用设备;通过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来进一步优化机械制造效率。而加工技术与绿色产品技术的结合,也必然将在用户方采购设备时被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这就相应地要求装备制造业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粗放追求规模的方式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国际竞争力的方式转变,毋庸置疑,这将是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谋求战略转变的突破点。具体就模具行业来说,在近年来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得到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是与节能降耗相关度较高的,值得企业予以重视。比如,弗仑克热流道技术在珠三角地区得到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采用热流道技术的模具可提高制件的生产率和质量,并能大幅节省制件的原材料和节约能源,对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塑料模具制造中的一大革新。据我了解,国外的热流道技术发展很快,塑料模具企业中已有50%采用此种方式,有的厂甚至已达80%以上,目前珠三角的情况则是:塑料模具企业采用比例仅30%左右。要提高我国模具行业核心竞争力,使我国模具产业更上一层楼,做大做强,罗百辉提出以下建议供业界参考。

  1、结构调整是主旋律

  有条件的企业应大力发展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模具,发展高档产品。做专、做精、做细、做特和做新是发展方向。在内部管理上,深化组织结构调整,加大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力度,推行流程再造,进一步改变粗放型状态,强化管控,完善和健全适应“专、精、强”的管理体系,提高生产、技术、质量等各项基础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创新升级是关键

  创新应从理念、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手,升级应包括产品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营利水平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个方面。同时,注意处理好创新与引进的关系。

  3、在“蓝海”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点

  企业既要在“红海”市场中进一步强化竞争力,更要在“蓝海”市场中去创造新的增长点。发展应避开市场的恶性竞争。

  4、国际国内“两条船”多元化经营

  当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而我国的模具工业正是实现承接转移的较理想之地,模具行业未来前景广阔。模具企业不仅要持续关注传统市场,还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经营国际化方面,除了美、日本、欧盟及东南亚市场之外,亦应该考虑开拓中东、中亚、俄罗斯、东欧、南美、拉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5、合理有效成本控制

  模具企业面临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模具价格不升反降的沉重压力,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这一问题,企业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为此,不仅要通过自身的科技进步和优化升级来化解来自上游的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要依靠信息化手段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对诸多细节精打细算,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各项成本。

  6、扩大规模效应

  规模经济产生效益,模具集群生产具有优势,应鼓励发展。在向“小而精专”的专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规模效应也就自然得到了重视。除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使规模经济产生效益之外,还要扩大规模效应,包括发展“模具园区”、“模具城”、“模具集聚生产基地”等。

  7、拓展以模具为核心的产业链

  若将模具本身的产业链与上下游相关产业联合就会形成更大的产业链。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适时发展以模具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能力的模具生产集聚基地,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地区性的全面配套的模具生产链及上下游连在一起的更大的产业链。这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其中也应该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型服务业。

  8、发展先进制造服务业

  国外一些大公司、跨国集团在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的收入往往占其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做法可供借鉴。事实上,将一般出口贸易向服务业延伸已经在我国一些企业取得成功。这证明,提供解决方案和成套服务较一般出口贸易,具有更好的前景。

  9、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利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技术,既可以形成产业联盟,也可以使模具企业跟国内外客户建立更为广泛和即时联系,这不但利于相互之间业务和技术的沟通,还便于展开虚拟企业等方面的尝试。

  10、“产学研、政企校”联盟,重视人才培训

  产学研结合有利於尽快创出成果并将其产业化。人才培训不单是学校的事,真正的好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加强校企结合、厂校挂钩,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等模式,都已经被证明是培训人才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解析美国模具企业欲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下一篇:模具行业快速发展 毛利率仍处上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