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全文如下:
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
(2009年11月5日)
今年以来,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工业经济扭转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工业生产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运行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逐月回升,企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企稳向好的态势基本确立。
一、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朗
生产增速稳步回升,重工业回升快于轻工业。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从6月份到9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水平,其中9月份达到13.9%,是去年8月份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月。轻工业增长基本稳定,重工业回升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增长8.7%,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加快0.5个和2.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速分别达到11.8%和14.8%。
东、中部生产回升加快,西部地区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8.7%和13.8%,比上半年加快1.7个、2个和0.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前三季度全国17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天津、四川、内蒙古分别增长20.8%、19.9%和19.4%;工业大省山东、江苏、河南、辽宁同比分别增长12.9%、13%、10.5%和14.4%;9月份,全国14个省份增加值增速超过20%。
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企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大幅下滑后,从4月份开始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保持了连续6个月的回升,到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3月份上涨3%,其中7、8、9各月环比分别上涨1%、0.8%和0.6%。产销衔接好转,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提高到97.7%,达到去年全年平均水平。从效益状况看,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747亿元,同比下降10.6%,降幅比1-5月缩小12.3个百分点,其中6-8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由1-5月增长14.3%转为下降18.8%。
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有所趋缓,工业品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7%,其中一季度下降16%,二季度下降15.1%,三季度下降13%,9月当月下降9.9%。另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9%,其中9月份下降10.1%,降幅较8月份收窄10.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3%,其中9月份下降15.2%,降幅较8月份收窄8.2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技术改造投资积极跟进。前三季度,工业投资5.57万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4.1%下降到41.9%;其中,采矿业投资0.53万亿元,增长17.5%;制造业投资4.14万亿元,增长27.7%,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2.5%下降到31.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0.9万亿元,增长27.3%。中央财政20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明显,从已审核通过的项目看,可带动社会投资5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成功进行了50多起国内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首钢、宝钢、武钢、山水水泥、冀东水泥、云南冶金、中金黄金、中海油、湖北宜化、上海机电、比亚迪、中粮集团、三元乳业等一批优强企业通过股权收购、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前8个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累计能耗同比下降4.51%,电石、铁合金、焦化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0%左右。
(二)主要工业行业呈加快回升态势
原材料工业受投资拉动回升明显。前三季度,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从一季度的5.1%加快到9月份的16.5%,4月份以后各月增速平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幅度直线攀升。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同比增长7.5%。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894万吨,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缩小4.6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0%;铜材、铝材加工量同比分别增长18.4%和9.7%。水泥产量达到11.8亿吨,同比增长18.2%,增幅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同比由上半年下降0.1%转为增长1.8%。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22.2%。
装备工业在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持下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比上半年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增长13.6%,比上半年加快4.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上半年减缓0.8个百分点。汽车行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前三季度,生产汽车983万辆,同比增长31.7%,其中9月份产量达到137万辆,连续7个月超过百万辆。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情况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27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新承接船舶订单1692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市场的七成,其中三季度新接订单占65.3%,9月当月新接订单594万载重吨。
消费品工业立足国内市场增长平稳。前三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其中一季度增长7.8%,二季度增长10.5%,三季度增长11.8%,9月当月增速达到13%。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9.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8.4%,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在“家电下乡”等政策带动下,家电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前三季度,冰箱、洗衣机、电热水器生产分别增长16.2%、8%和7.9%,比上半年加快7个、3.9个和1.7个百分点;空调下降10.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9.7个百分点;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2083万台,销售额388亿元。
电子制造业缓慢回升但仍处低位运行。受出口大幅萎缩影响,前三季度,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8%,其中一季度下降5.3%,二季度增长4%,三季度增长5.7%;出口交货值下降10.3%,比上半年缩小1.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8.3%下降到63.2%。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17.7%,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32.9%;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3.3%,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82.4%,受需求结构变化影响,液晶电视机产量占彩色电视机生产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1.2%上升到55.1%;手机下降0.3%,降幅比上半年缩小4.8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前三季度,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1亿吨,同比增长9%。煤炭产量21.4亿吨,增长10.3%。发电量增长1.9%,其中9月份增长9.5%;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工业用电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缩小4.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全国原油产量1.42亿吨,同比下降0.5%;原油进口量1.46亿吨,增长8.2%;原油加工量2.74亿吨,增长4.6%。
二、2010年工业经济发展展望
在各国经济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实体经济下跌已经基本触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一些回暖迹象,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一定程度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1%,2010年增长3.1%(较7月份预计的2.5%上调0.6个百分点);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11.9%,2010年将恢复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导致危机爆发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性根源还没有彻底解决,消费不振、产能利用率低、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世界经济要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及贸易保护主义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处于巩固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央已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调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将为下一步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三大需求看,投资仍然是明年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3%,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将继续拉动投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对拉动工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在政府鼓励消费、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加之居民刚性需求的支撑,国内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尽管国际贸易摩擦有所加剧,但在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环境下,2010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在今年较低的基数上将有所增长。
明年是我国工业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二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将取得新的成效,并进一步增强工业长远发展后劲,巩固和发展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
同时也应看到,工业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投资效率下降,保持消费较高增长的难度也不小,产能过剩问题凸现,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面临着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些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综合分析,2010年工业经济既有有利条件,同时仍存在一些影响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预计全年工业经济将继续延续今年平稳增长态势。
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急剧萎缩使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工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保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协调投资、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2003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6年维持在40%以上,2008年我国资本形成率高达43.5%,接近世界平均投资率两倍。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高达37.4%,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从增量资本产出比(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GDP增量)来看,2004-2008年,我国的平均值已达到5.61,其中2008年高达7.58,已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水平。需要高度重视投资高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问题。相对而言,我国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升级乏力。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比2000年下降13.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降至35.3%,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也较为突出,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今年以来,投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的等待观望情绪较浓;消费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刺激,目前实施的一些政策效应有可能出现递减。
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环保等薄弱领域的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同时,要研究制定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降低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非自然垄断行业或自然垄断行业的可竞争环节,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应进一步完善投资审批、土地、贷款、税收扶持等方面政策,促进民间投资的稳定增长。二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长期来看,拉动消费需求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应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市场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相对谈判能力,建立职工工资稳步增长的机制;加快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缩小收入差距;加大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增长。应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目前,汽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在提振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考虑延续实施期限和扩大实施范围。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
(二)以结构调整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不仅传统产业中存在产能严重过剩,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过热或过剩倾向。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导致一些企业重组后效率不高。在市场好转的形势下,钢铁、汽车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动力不足、步伐放缓;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产品产销量快速上升,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增大。部分地区仍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模式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同构性”问题突出,人才、技术储备不足,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方式、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不升反降。
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有其特殊性和深刻的体制背景。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旺盛,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和眼前利益,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单纯追求GDP增长,一些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形成产能过剩的诱因。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强化监管,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生产能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着力消除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的障碍,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鼓励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好税收、土地、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突出问题,减轻企业兼并重组的负担。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多种融资方式。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完善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机制,统筹考虑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支持和奖励,对经济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引导。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产业转移的有序对接,应注意加强地区间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生产组织方式与人才的交流和转移,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的下降,防止产业转移过程中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盲目扩张的老路。
(三)以加快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
支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也是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的战略举措。要把加快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后劲的支撑作用,促使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鼓励大型企业发挥研发优势,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速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应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航天航空、软件、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这些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新兴支柱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在财税、金融上积极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扶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引导消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上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引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或据此测算,请引用时加以注明)